中华周易研究会
专题研究 - 香港文學/香港女性文學/香港女作家黃碧雲
香港文學/香港女性文學/香港女作家黃碧雲

一、香港文學概論

香港文學的定位有著若干曖昧不明的基本問題,比方說誰是香港作家?香港文學該從那個年代算起?哪些作品才可代表香港文學呢?等等。問題羅列不易釐清,就像是香港這塊土地的主體性一般,莫一是衷。

香港的特殊被殖民身份(和第三世界被剝削的殖民方式不同)使之為商業中心,而非政治中心,不免缺少反映大時代大事件的作品。近些年創作更受環境影響,多流於商品化、文字大眾化、主題庸俗化、內容公式化的瓶頸。整體而言,二十世紀以降香港的文學風潮流變大致與台灣相應。三、四0年代共產主義的創作方法;五、六0年代有一班文藝工作者受西方現代主義的洗禮;七0年代以後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出現。因此文學的記錄一般喜歡從一九四九年,許多人紛至香港定居始。

I..五0年代:某程度言,初期作品有著掙扎特性。後來流行體裁「都市傳奇」的樣式出現。可重視的作品不多,但是一些文學工作者仍享有充分的自由去做他們想做的事,如《幸福》雜誌。

II.六0年代:批判流行於彼時的通俗小說如劉以 的《酒徒》。對小說的形式技巧進行實驗,借用西方的價值觀來反叛香港社會當時比較實利的價值觀。

III.七0年代:新舊大眾消費文化交替的轉變期。之後,香港作者對自己身份的反省。

VI.女性問題:大眾文化喜歡渲染的形象與意識影響了許多作家刻化女性角色的技法,因此女性在小說中每每成了男主角情慾的客體或***的對象。現代女性尋找身份角色的困境,也是另一項命題。基本上,大眾消費文化的普及改變了土生一代青年人的價值觀,女性也漸漸從過往私有化的空間走進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公眾領域,帶出更複雜的新問題。

二、香港女性作家

I.西西:小說中常採取並用兩種觀點的手法。與童話模式的牽連與重疊,卻又包含抗衡大眾文化的意義。作品有:《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春望》、《哨鹿》等。

II.吳煦斌:1949生於香港,曾任高中生物教師,1978赴美研究生態學。在她的小說裡,對大自然、生物、及環境,流露了深刻的關愛。七0年代開始寫小說,她筆下的大自然並非全是正面的,她體會大自然正反兩面的力量。但是真正屬於自然的人卻被理想化。作品有:《牛》、《獵人》、《山》等。

III.鍾曉陽:1962生於廣州,五個月後遷香港。1981赴-美就讀。小說大多環繞人的感情、心裡的變化、以及人際關係。第一部長篇《停車暫借問》是個例外。作品的另一特色是「再創張愛玲的世界」。作品有:《翠袖》、《二段琴》等。

*三位的作品有一共通點:他們的視野極廣,不受香港一地時空的侷限,伸延古代歷史,中國大陸、異域、內心世界等領域。

*與台灣和大陸的女作家相較,鍾玲認為香港女作家作多方面的嘗試,應該與香港社會本身的現實與條件有關。

IV鍾玲玲:

V.小思:

VI.綠騎士:

VII.蓬草:

VIII.蘇恩沛:

IX.另類女作家:亦舒、西茜凰、李默、林燕妮、李碧華(《胭脂扣》作者)

X.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確定其為香港作家之列。

XI.新秀:黃碧雲........

三、黃碧雲的〈貪婪〉

論文:簡瑛瑛的〈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25卷˙11期˙1997年4月

本文將黃碧雲的短篇小說〈貪婪〉定位在除了性與死亡等議題之外,還加上帝國、殖民、階級等特殊歷史社會課題。所以作者將角色間的關係解釋成『代表大多數香港無名女子的芳菲,於是在帝國殖民與父系霸權緊緊糾葛架構之下被雙重殖民、放逐、邊緣化˙˙˙擺盪於代表「右派」的貪婪追求與「左派」的全然捨棄之間。』

此外就小說結構而言,作者以為黃碧雲在〈貪婪〉中所展現的是跨越時間、空間、地域、國/家界限的流動敘述視野。小說中有所謂「歇斯底里式」的再現方式倒是和世紀末香港女子近幾分崩離析的身心狀態不謀而合。如此,小說的敘述方式及視角,配合內容,打破傳統父系框架,達到同時抵中心且反身自省的效果。

本文論證將小說的閱讀空間擴大,也以透視作者意圖的方式,重新詮釋具有社會、歷史層面的權力與結構問題,帶出香港文學的另一種風貌特別是九七大限的時代議題。但是,標題所列的「蝴蝶」,究竟有何指涉意涵,似乎有所忽略,頗值得再作析論。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