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专题研究 - 凝重的回眸 深刻的反省
凝重的回眸 深刻的反省

——我看《血与铁》

李炳青

  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血与铁》,是老鬼继《血色黄昏》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纪实力作。

  首先,作者以摄像般的写实手法,生动逼真地记录了共和国同龄人的成长史,鲜活细致地再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氛围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全书具有很丰厚的社会容量和思想含量。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那样对一代人进行如此的启蒙,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革命、英雄、反帝反修、突出政治、阶级斗争、献身祖国……这种时代最强音对一代青年人的塑造是深入骨髓的,即使现在再与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接触,你仍会发现,经历了那么多坎坷和磨难的他们,骨子里仍留有挥不去抹不掉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情结。书中的主人公马清波(老鬼的曾用名)又是这代人当中极富典型意义的人物。对英雄和军人的崇拜、为祖国献身的理想在他身上被发展到了极致:他搂着死人的骷髅睡觉、独闯地下室锅炉房、喝别人的洗脚水、鼓励同学抽自己耳光、穿着新衣服在泥水里打滚、步行上百里上下学、割破手指写入团血书、拚命批判自己的“流氓念头”和贪吃行为……“文革”中,他带同学打、砸、抢自己的家;挖空心思地搞枪、偷刀;肆无忌惮地抄家、打人、掐架;热血沸腾地组织“铁血团”偷越国境、赴西藏、闯大昭寺;自愿到内蒙古草原插队……这些颇有传奇色彩的事情发生在作者及其同时代人身上,与他们所受的启蒙教育密切相关。在他们的心目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最有吸引力;满脸污垢、衣衫褴褛的形象最美、最英雄;贪生怕死的人最可耻;总想女孩的人最“流氓”……总之,时代的烙印已像种在他们身上的牛痘一样,再也无法剜掉。从这个意义上讲,《血与铁》犹如解剖那个时代的断层切片,将成为人们回眸和解读一代人心灵史的窗口。

  记得卢梭曾在他的《忏悔录》卷首有过这样的宣言:“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读完老鬼的《血与铁》,你会庆幸国内的作家中,还没有人能像老鬼这样敢于直面自己的丑恶,对自己进行如此深刻甚至是残酷的解剖,这种解剖是血淋淋的、惊心动魄的。比如:为入团咬着牙搞团结;硬着头皮扫厕所;为表现积极将同学的日记上交;为吸引女生往脸上抹胭脂;因小肚鸡肠痛打背后非议自己的同学。甚至暴露自己总也压抑不住的性萌动和同性恋倾向,记录自己偷军装、窃藏刀,连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朋友的刀也掠归己有……这种无所顾忌的真实,把年轻人固有的热情、单纯、坚强、诚实、善良的天性与时代所诱发的狂热、冲动、自私、诡诈、邪恶在作者及同时代人身上的交织与冲撞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把一个时代对青少年个性的扭曲刻画得入木三分,从而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有立体感,也使作品产生了极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感染力。

  记得在《血与铁》作品手稿讨论会上,作者老鬼的中学同学说到他女儿看过此手稿后,曾一再追问父亲书中所写的一切是不是真的。说起来似乎难以置信,书中所记录的时代刚刚过去几十个年头,有些情景还常常萦绕在它的亲历者的恶梦中,怎么在年轻人的眼里就已成了天方夜谭般的神话?历史难道真的就这么容易遗忘?从50年代开始,我们就习惯了一种模式,一味强调文学作品的崇高、正义以及它正面的引导作用。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积累得太深太久,以致总是习惯歌颂和褒扬成功,而不忍心去***伤。可一个只上演悲剧却没有悲剧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人类进步所需要的动力,起码有一半来自于历史的教训。因此,如果说“文革”是中华民族史上的耻辱,是中国人灵魂的一场劫难,那么集体地遗忘“文革”则是一种更深远的耻辱,因为没有谁能保证“文革”积淀在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霉斑不再诱发可能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劫难。我们再现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使悲剧重演,而恰恰是为了避免可以避免的反复与震荡。


Top  返回